22日,证监会网站显示,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良品铺子”)将于11月28日接受发审会审核。良品铺子如成功过会,这也表示休闲零食行业头部品牌全部登录资本市场。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最关注的莫过于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休闲食品知名企业良品铺子发布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份,国家相关质检机构对良品铺子全渠道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前三季度,良品铺子迎接外部抽检812批,抽检次数较比去年增长一倍,合格率为100%。
这一成绩同时意味着,300家供应商为良品铺子生产的零食抽检合格率均为100%。良品铺子表示,做到这一点,缘于近年来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的严格管控,尤其是注重代工企业的绿色供应链建设。
倒逼供应商成长
何为绿色供应链?简单而言,就是指企业将环保原则纳入供应商管理机制中,让本身的产品更具环保概念,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作法上,有些企业对供应商提出以环境为诉求的采购方案、绩效原则或评估过程,有的则列出对环境有害物质的种类清单,要求供应商不得使用清单内的原料。
采用OEM代工模式的良品铺子选择了前一种方式,从筛选、评估,再到考核,都以环保原则为重要维度,将约300家供应商打造成一条不亮“红灯”的绿色供应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食品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7)》认为,国内食品工业“小、弱、散”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国1180万家获得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绝大部分是10人以下,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业的90%以上。这种小作坊的生产方式有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企业对自身的要求低,不利于中国食品加工行业的迭代升级,也让环保违规风险加大。
良品铺子现有的供应商是在剩下的10%里。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据了解,刚开始合作时,良品铺子的很多供应商规模也都不大,他们也都是守着一个单品进行发展,因为这样做成本低、利润高、压力小。
随着良品铺子的发展壮大,对供应商的产能和规模均提出新的要求,小作坊已经无法进入良品铺子的供应链。于是乎,为了不被挤出供应链,绝大部分供应商被良品铺子“推”着“从小到大”,不断对生产管理和产品进行迭代创新。
一家做山楂制品的供应商,起初1年的供货量总价值仅100多万元。良品铺子要求该公司第二年突破1000万,并帮其分析增加新的产品,还将产品引入电商渠道。第二年,该企业的供货量就突破了1200万。现在,一年的供货额有5000多万。
动态管理防止“掉队”
不过,即便是代工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依然无法避免其为逐利而逐渐“掉队”。
以环境保护为例,“谁污染谁占便宜”的想法在制造企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因为环境保护是需要不断投入的。
因此,良品铺子对供应商实施动态管理。每批产品入库,质检人员会对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库。在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中,良品铺子从业绩、供应能力、品控能力、合作意愿等方面,对供应商的到货质检合格率、顾客投诉、下柜召回次数、政府抽查合格率等指标打分评级,不达标即被淘汰。尤其是在新品上市、工艺配方变化、出现重大质量投诉或事故时,良品铺子会对供应商增加巡检的次数,一旦在巡检中发现不合格项,将采取限期整改、调整采购数量等不同措施。
良品铺子要在2011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品控实验室,并获得了休闲零食行业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认证,每年投入资金更新检测设备,迄今已累计投入超过千万元。
与供应商实现“同频”
高标准对应着高成本,这一点,良品铺子创始人的杨洪春看得很真切,并坦言良品铺子得花更多钱保证产品质量。
良品铺子把利润让渡给那些愿意做好的企业,基于“先定质再定价”的原则,先确定产品标准和品质,再制定产品价格。因此,在业内,对于同一款原材料,良品铺子的采购标准和采购价格常常高出竞争对手一截。
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供应商大会上,良品铺子提出了一项“30 60 90”的供应商扶持战略,即重点扶持30家企业,一般扶持60家企业,为想做大的供应商提供平台。
杨红春曾多次公开表示,良品铺子要锚定供应商的价值点进行深挖,与他们一起做大,不愿意因为价格问题频繁更换合作伙伴。
在良品铺子供应链打造过程中,供应商们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从“良品铺子让我做,变成我要做”,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
正如良品铺子供应链副总裁刘玲曾表示的那样,对待原料专业、精益的匠人之心,被良品铺子应用到对供应商们的要求上,倒逼他们必须按照良品铺子的定制标准不断提高工艺、更新设备,在食品安全上自然就能实现“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