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对我们来说是分布式的加密数据库,对于食品溯源业务来说,食品信息的固化非常重要,区块链能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可追溯、可信任。”

5月17日,在2018中国区块链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邢春晓称,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当下我国急需相关的技术、平台来构建食品、农产品管理监管模式,区块链或许能为食品的全程溯源和安全共治提供重要支撑。

2015年11月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行,明确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同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现在区块链为溯源防伪提供了新的工具,在国内,重庆、杭州等城市纷纷率先“试水”区块链在食品溯源的应用;天猫、京东等电商巨头也在各自体系内采用区块链技术对商品进行溯源防伪。

区块链技术因具备去中心化的特性,不依赖于某个组织和个人,利用可信的技术手段将所有信息公开记录在“公共账本”上,被认为可以解决传统溯源业务中的“信任问题”。特别是在当前食品安全呼吁声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食品溯源成为区块链技术最有前景的落地场景之一。

“食品安全的全链条是由认证、责任追究、安全事故的处理组成的。未来我们用机器信任的方式建立的去中心化或者无中心的分布式P2P交易模式,这在整个安全体系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邢春晓说。

邢春晓同时指出,目前区块链食品溯源仍存在很大挑战。一方面食品本身存在物理造假、篡改等问题,需要寻找到与数字经济进行深度融合的正确方式?一方面是区块链技术本身还存在多方面的瓶颈。此外,还存在很多体制和机制方面互相融合的问题。

邢春晓表示,区块链作为技术是中性的,可以将其与相关的行业恰当结合,使其发挥出正能量。邢春晓认为,大学应该加强区块链相关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积极地与产业界进行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